米乐M6 M6米乐一个人的童年记忆里,总有那么几种味道让你心心念念,或甜、或酸、或咸……若村子里种有一片桑树,那唇齿间定少不了桑葚的味道。
近日,湘潭县杨嘉桥镇三湘村的桑葚熟了,而且离湘潭县新县城不远,驱车20分钟就到了。五一长假中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笔者慕名来到湘潭县基天辰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桑葚果园。进入果园,抬眼一望,偌大的桑林绿叶茂盛,枝条楚楚,枝条上密密麻麻的爬满了桑果,似黄蜂,似蚕蛹,还像玛瑙,散发着一种浓甜的味道,招来无数蜜蜂和果蝇嗡嗡乱叫。这浓浓的绿色,在春光里熠熠生辉;这枝枝条条,恣意向空中舒展,这小果子,小巧玲珑,五颜六色挤挤挨挨聚在枝条上,撷一颗紫红的桑果入口,甜美至极;摘一颗黄色桑果入口,甜中有酸。此情此景,美不胜收,那惬意的心境只能用诗意表达:桑舍幽幽掩碧丛,清风小径露芳容。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
我国的桑树栽培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贸易交流的伟大贡献之一。桑树的叶为桑蚕饲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椹可供食用、酿酒等,并且其叶、枝、根、根皮、果和寄生物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早在两千多年前,桑果就是皇帝的御用补品了,所以桑葚又被称为“民间圣果”。《本草新编》有相关介绍:“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本草纲目》有云:“桑葚又名文武实,单食,止消渴。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多收曝干为末,蜜丸日服。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桑果古来就是百姓的一种保健、消暑鲜果。相传,三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好在那时候遍地都是桑树,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就摘下桑果晾干储备起来以备荒年。有一次,曹操带领千军人马,行军路过一地,缺乏军粮,地方长官知道后,就动员当地百姓进献积储的桑果,从而解决了曹操缺乏军粮的燃眉之急。
桑葚还代表着美好的男女爱情,古代传说中,青年男女多在桑林中相聚,如今的客家山歌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哥在河边采桑葚, 隔河阿妹笑吟吟,丢块石头试深浅, 唱首山歌试妹心”,爱情中总是充满遗憾与无常,而那些遗憾和无常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作柔软的血液,像桑葚的果浆一样,长留心上。莫言在里,也借用了桑葚,来暗示男女之情。
眼下时节,正值桑葚成熟的时候,一颗颗紫红色的桑葚,让人垂涎欲滴。周末采摘桑椹不失为一项乐趣。古诗词里的桑椹,亦是甜美无比。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被罢免参知政事,出任亳州知州,借道汝阴,作短暂逗留,并作诗三首,其中一首为:
诗人描绘了初夏时节汝阴一带的秀丽风光,着重提及黄鹂鸟穿梭于桑林深处,被紫红的桑葚诱惑,流连忘返。诗人检讨自己工作上的过失,表明愿把他乡作故乡、重整旗鼓、建功立业的决心。该诗有一显著特点,是每句首字分别为黄、紫、朱、白四种色彩,读来颇感独特之美。
宋人诗作中有关桑葚的诗句还有很多,南宋诗人洪咨夔吟道:“桑葚青红鸠澒洞,麦花开落雉蹒跚。”南宋王迈也说:“桑椹熟时鸠唤雨,麦花黄后燕翻风。”桑葚红了,麦花开时,斑鸠、雉鸟、燕子等鸟儿翩翩飞来,这浅夏的圣果也使得诗人们心旌摇动;陆游在夜归的小路上赞曰:“郁郁林间桑椹紫,芒芒水面稻苗青。”诗僧释绍嵩在夜投宝觉寺途中咏诵:“桑椹累累紫,杉栽处处青。”桑葚那种诱人的一缕缕红紫,令诗人们念念不忘。宋末诗人舒岳祥在《十村绝句》之一中写得更妙:
桐花青紫,桑葚红紫,惹得鸟儿们心醉神迷,忙乱起来。而最为辛苦的,是夜半三更还在为蚕宝宝操劳的那些蚕妇啊!
明代大儒、曾为《本草纲目》作序的王世贞对桑葚更是情有独钟,他写有两首《摘桑葚作供》,其一为:
他把凉州称作“小江南”,那里盛产的桑葚之风味胜过江南的黄柑。另一首更有意思:
这或紫红或黝黑的尤物,爬上树采摘的小儿可能不晓得是什么果儿,可它那别致的风味,堪比故乡的冰浸杨梅。
无独有偶,清代乾嘉年间的大臣、文学家洪亮吉也写有记述小儿摘桑葚的诗。他在流放新疆伊犁期间,写下了大量赞美伊犁山水风情的诗作,其中有:
他盛赞塞外江南的伊犁风景之美,尤为吸引眼球的,是一群黄发小儿爬树摘青杏、摘桑葚的情景。
读到王维《渭川人家》“野老念牧童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对于故乡的怀想,是在读到这些关于桑树的诗句时,每每会忆起故乡成片的桑树林,树枝上高高挂着的紫色桑葚,那是酸涩中带着温暖甜蜜的记忆。
桑葚,是生活在农村小孩最爱吃的鲜果。一粒粒圆润饱满,紫色泛黑,黑里透红的桑葚,就像一颗颗晶莹璀璨的玛瑙,令人满口生津,馋涎欲滴。
阳春三月,桑叶嫩柔翠绿,叶腋浓郁,是“蚕宝宝”饕餮美食。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时,长圆形的桑叶更加茂密,枝干更加茁长,桑葚便孕育出来,娇嫩色青,煞是喜人。
每到初夏时节,桑葚犹如穿旗袍的美女,亭亭玉立,落落大方,撑着一把油纸伞,款款而来,显得格外婀娜多姿,夺人眼球。每次放学归来,我们小朋友不是呆在屋里写作业,而是把书包直接往桑树底下一堆,围坐在桑树底下的石板上,仰着头,咽着口水,盼着桑葚快点长大、成熟。
农村的小孩擅长爬树。院中的桑树挨着墙顽强地生长着,比我的年纪还大,比碗口还要粗壮。每次爬树采摘时,我狠狠地朝着手心,唾一口唾沫,抱紧树干,双手上下交错,双脚用劲踩蹬着墙面,三下五除二就攀爬到了树杈间,一点也不觉得累。
桑叶密密麻麻,一片挨着一片,在微风中摇曳不定。站在颤巍巍的树枝上,轻轻地拨开桑叶,一粒粒桑葚挂满了枝头,跳跃在眼前,让我很是激动、万分欣喜。
满枝的桑葚,粒粒晶莹饱满、玲珑剔透,青的、红的、紫的、黑的,五颜六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叫人目不暇接、垂涎三尺,忍不住全部都想摘下来吃。
摘一粒紫色的桑葚,吃起来酸涩、酸涩,明显没有熟透,酸的令人泪眼汪汪,涩的叫人浑身打颤。捏一粒红得发紫、黑中透亮的桑葚,顾不得用水清洗,直接丢进嘴里,轻轻一咬,“噗”的一声,甜滋滋、水汪汪的汁儿就溢满口腔,流进喉咙,钻入脾胃,流遍全身。岁月流逝,童年难忘。忘不了桑葚缀枝时,站在树杈只吃桑葚、不下来吃饭的天真;忘不了桑葚满地时,鸡儿悄悄来觅食、鸟声甜脆悦耳的童年;忘不了桑葚染指时,舌尖的味蕾浸入骨髓,遍布全身的舒坦。
作者系湘潭市委校退休干部,四级调研员。曾连续6年被评为《湘潭日报》优秀通讯员,其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特产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县域经济报》、《领导科学》等权威报刊上发表。先后主编或参编《晓霞之子》、《今日梅林》、《青山文史》、《响塘文史》和《云湖文史》等多个乡镇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