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新天地南北里连廊,最近出现一扇“旋转门”。踏入其中,就能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城市奇遇。
漫步在上海新天地,不经意间就能与艺术相遇,仿佛进入没有围墙的“城市美术馆”,自己也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
从今年12月3日到明年2月5日,XINTIANDI新天地与UCCA共同打造的“燃冉”艺术季正式开始。
作为“燃冉”计划的第一年收官之作,艺术季以“回环之歌”为主题。4大单元,23位艺术家,50余件艺术作品,让艺术回归生活,铺陈出一场激发文化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艺术盛宴,让艺术融入海派城市缩影。
在这20多年里,上海新天地以充满在地精神的艺术气质,焕新石库门建筑群,成为上海城市精神文化承载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让上海人对这里充满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它本身又极具生命力,一直以来都和上海这座城市,以及城市里的人,共同成长。
地铁黄陂南路2号口,目之所及皆是洋红色。这是潘通发布的2023年度流行色,充满活力和希望,鼓励大胆尝试和积极表达。
从这里走过,仿佛处于一个超现实、充满想象力的时空,让人不禁联想起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甲虫。
艺术家麻剑锋说:“在我眼里,地铁除了是运输工具之外,更像是有机的生命体。地铁每天吞吐那么多人流,其工具属性和那么多人的生命气息仿佛结合在一起,就像变成了一种新的生物体。于是,便有了《甲虫=太阳》。”
在匍匐的甲虫上方,是带着太阳符号的蓝黄色尾巴,暖色线条向上延伸,隐喻一种生命的延续,犹如希望的传递。
穿过广场,来到石库门街区北里“福禄寿”喷泉附近,眼前色彩依旧亮丽。这是一组名为《拥抱》的艺术装置,红色、蓝色、绿色、紫色的巨型鹅卵石散落其中,就像一块块色彩鲜明的调色盘。
它与广场四周建筑窗户上的彩色镜面遥相呼应,似乎是在拥抱着来到这里的每个人。大人们坐在上面闲聊、休息,小孩直接抱住它们,来一次亲密接触。
墙面上悬挂着风铃,是90后艺术家葛宇路创作的《呢喃歌声》。清风拂过,传来清脆的声响,让人忍不住驻足观望。
这些风铃由生活废弃品制成的,有光盘、旧玩具、灯饰、小瓷勺子,还有生锈的电饭锅内胆、褪色的黄色直尺。
它们来自在上海新天地附近工作或生活的人,葛宇路希望在声音回荡的区域,人们能够以穿越时光的目光投向当下,去观察今天社区中的烟火气,记录如今弄堂里忙碌的新生活。
在新天地时尚户外广场,还有一组叫《1-4-5-1》的特殊音乐装置,人们可以编写属于自己的音乐片段。由此而生成的“回环之歌”是送给上海的新年礼物,也因此成为每个人为自己谱写的新年之歌。
它们都是“燃冉”计划特邀公共艺术单元的作品,不是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展品本身也在互动之中不断成长。
这是一场没有门槛的艺术之旅。这里没有工作人员,也没有闭馆时间。可以在午间休憩时来这里散步,也可以在通勤路上沉浸式感受艺术,边逛边探索。
在艺术会客厅,可以与艺术家零距离面对面交流;在心灵愈所,可以把艺术作为媒介体验一次疗愈之旅;在深夜酒馆,可以进行一场充满冒险与未知的艺术主题夜。
甚至可以带着孩子,来儿童工作坊游玩,在先锋的实验音乐和巡游表演中,让“回环之歌”真实发生。
夜幕降临,如果意犹未尽,还能和同样有好奇心的小伙伴一起漫游新天地,找寻漂流书架,发现艺术的踪迹。大家在一起挑灯夜读,文字在夜色中成为传递温暖的明灯。
这些艺术品和活动,就像是从新天地悄悄生长出来的。它们没有被摆放在展台上,而是肆意栖息在最适合它们的地方,与公众进行热烈互动。
走进被树木环绕的新天地壹号,“入围青年艺术家群展”正如火如荼。在这里呈现的,是以上海城市记忆和关键词为内容的作品。
郑亦然的作品《什锦乐队所有的明日派对》是艺术家组建了一支“社区乐队”,一个临时性团体,以声音作触⻆,去探知和靠近彼此。如今联系越来越便利,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并没有随之亲近。郑亦然通过削弱物品,制造关系,为人的行为提供舞台。她试图寻求是什么将人们聚在一起,又是什么将我们分开。
同为艺术家的杨牧石,则专注于打造自己的黑色物质王国。在这个崇拜效率、追捧价值的时代,他放慢节奏,花了大量精力对废料进行再加工。
《局部》中的每件作品,都由他亲自完成,一组去色的几何体块装置座落于空间地面,与翻新的三面墙体及其悬挂物,将楼道切割出一个环形的半封闭空间。当日常生活中的废弃工具被肆意拆解、组合,并强加以特定形式之时,隔离与交流、封闭与开放、战争与和平、死亡与生命、起始与终结都成为当代社会中的局部,被重新连接。
辛云鹏的作品《无题》营造出一个人们熟悉的情景,多见于上海这座秩序井然的中国都市。“排队”的行为本身变成了排队的唯一目的,这种异质化程序既有难度又很有趣——艺术家可以从中发现这个回环往复的集体行为像是在完成一段“时间仪式”,而参与者的身体与空间场所在一种进行的程序中紧密关联。
95后谭淦泉的《摩耶之幕》,由一台回收、改造而成的拥有自动驾驶算法的轮椅,以及一顶重新定义观看的头盔装置组成,它将带领参与者以算法推荐的路线行走,在展厅中时而走马观花,时而面壁静思。装置以AI生成文本和声音的方式赋予身边的事物一篇艺术简介,同时也会重新解读展场中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同样值得一看的,还有李汉威的《液态健康》、崔小清的《花园》......15位青年艺术家把新天地作为艺术实验场,融入共创,探索文化、艺术、科技等跨学科领域的实践。
殷漪带来的《从____到新天地》以声音为主题,带大家进行听觉练习的声音漫步,与走过的街区和环境“对话”,重演马克斯·诺伊豪斯在1966年实践的第一个声音漫步项目。
导演雷磊的《从片段,到片段》创作源于雷磊向父亲提问他所不擅长的事情,艺术家从历时的电影中将这段错失经历寻回,同时邀请写作者在当下的视角对其选择的电影片段作出回应。
高磊的作品《RFID》直接挪用了射频识别标签的框架,它被放大转换成了一件综合材料的绘画作品。观众可以透过构筑物中央瞥见新天地壹号向外的门和窗口,同时又能在作品中捕捉符号的意向,进而启发自身与物质空间和虚拟场域的关联想象,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边界。
无论是特邀公共艺术单元、公共活动,还是青年艺术家大奖及入围青年艺术家群展单元、艺术家驻留项目单元,都是“燃冉”艺术季的组成部分。
“燃冉”艺术季好奇心地图将为探索艺术季的你带来进一步指引,地图中已标出四大单元中的关键点位。同时,“燃冉”艺术季好奇心地图还设置了好奇心打卡机制,集齐五枚及以上印章将有机会获得丰厚好礼。
今年冬天,人与人之间对沟通的渴望尤为强烈。“燃冉”艺术季的出现,让人们通过艺术作品产生连接,彼此碰撞出美好的火花。
此次艺术季,是XINTIANDI新天地与UCCA共同发起的3年战略合作——“燃冉”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的一部分。除此以外,它还包括青年艺术奖项评选、青年艺术家驻留项目、艺术文化社群、青年艺术家跨界合作,一共5大板块。
燃冉,取自篝火意向,寓意在火光升腾的光明中,聚集更多趋光向暖的青年艺术创造力量。
它不是短暂展出的艺术项目,而是从城市、社区、人的角度,挖掘在地文化,融入城市肌理与生活日常,打造年度艺术计划及文化交流平台。
可以想象的是,它将燃起公众的文化好奇心,与大众共创一个可持续的艺术文化生态,推动中国艺术现场的发展,形成破圈影响力。
不止是“燃冉”计划,XINTIANDI新天地始终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探索领先的生活方式,用心打造城市精神文化地标。
20年前,这里就是超前项目,陪伴且引领着上海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持续迭代,延续历史也创新当下,形成多元文化氛围。
石库门博物馆是这么描述它的:“中老年人感到它很怀旧,青年人感到它很时尚,外国人感到它很中国,中国人感到它很洋气。”
红色与海派、古老与时髦、老派与新潮在这里汇集,“城市创意篝火”在这里点燃。它是城市文化目的地,提供了一个让艺术发生的现场,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影响力。米乐M6 M6米乐米乐M6 M6米乐米乐M6 M6米乐米乐M6 M6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