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 M6米乐米乐M6 M6米乐米乐M6 M6米乐猎豹移动CEO傅盛在做工具型产品时总结过这样一套方法论:边缘切入、单点突破、做到极致。这是产品经理的思维视角,意思是讲要避开巨头云集的领域,找到一个突破点,投入全部的力气,把产品体验做到极致,自然就会有用户喜欢。傅盛还经常拿猎豹清理大师这个产品举例,讲他在这个清理小工具上投入了200个产品经理及研发工程师,但却从没听到傅盛对外讲说投入了多少运营人员,那么工具型产品到底需不需要运营?
PC端的安全软件、浏览器、云存储,都曾经历过红海血拼的阶段。移动端的手机助手、手机卫士等也是竞争最激烈的。用户在工具型产品上的选择其实有很多,如果我不喜欢用360家的产品,可以换金山、百度、腾讯家的。在热门工具类产品里,用户绝对是买方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你得好好伺候着等着用户来临幸。
虽然几乎所有的产品经理都知道“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这句话,但是在拍脑袋加需求的时候,是否真正想清楚过用户到底会不会用?简单,不仅仅要针对互联网从业者,更要让父母那个年龄的人第一次上手也会用。
当你去应用市场查看用户评论的时候,看到有用户在QQ的下载页评论说“差评!卸载!”,这话多半是吓唬人的,他也就是说说而已。但要是用户在一个工具型产品下面说要卸载,那多半是真的卸载了。
很多人吐槽新浪微博的用户体验太渣,但没有人因为这个渣体验而不用微博。工具型产品的用户稍有不爽,立马卸载毫不留情,而且马上就能找到新欢。为什么?因为社交产品上有用户的社交关系链,用户舍不得丢。视频网站上的广告虽然多到让人抓狂,有些视频资源只有特定的网站才有。而工具型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更换成本非常低,何况身后备胎云集。
我一直说“好产品是运营出来的”,这句话绝对是针对所有类型的产品。如果零运营,即是放弃了主动权。那么工具型产品该如何运营呢?
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帮助人们高效解决某一个的具体问题的,比如百度地图,人脑有限记不住所有地理方位和路线,所以使用地图工具省去记忆的过程,找地点,查路线,这就是地图工具最常用的使用场景。
促成用户使用工具型产品有两个要素,一是使用的欲望,二是使用的场景。做工具型产品一定要时刻追问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想到打开你的产品,这个具体场景就是一切运营的基础。
国外曾有一个手机毒的APP,整个界面就一个按钮,点一下出现动画提示说已毒完成,整个使用过程就结束了。有些工具型产品因为定位清晰功能简单,的确能做到极致,用户上手即会。但也有些产品如Office办公软件因为天生功能复杂,必须要有运营的介入,让用户至少会用,才能体现产品的价值。
二是教用户怎么用:WPS Office曾发布了很多实用Office教程,帮助用户学会使用自己的软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产品运营过程。只有会用了,用户才会感受到产品带来的独特价值点。
工具型产品多半在产品本身没有和用户产生交互的地方,所以需要建设用户运营的外部渠道,可以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也可以是论坛、贴吧等社区。总之用户在哪儿,企业就应该去哪儿建渠道。目前做得最好的是小米手机,微博拉新粉丝,社区沉淀用户,微信充当客服角色,这样一套完整的用户运营体系就搭建起来了。
当产品本身没有地方可运营的时候,我们可以推动产品去制造运营点,目的是不让产品只是一个干巴巴的工具,通过附加功能点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百度地图,现在它还是一个纯地图工具吗?早就不是了,美食、酒店、团购、用车、外卖,这是地图产品的LBS属性与当下热门O2O生活服务的结合,关联服务的嵌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百度地图的产品粘性,用户不再需要装那么多APP,这一个就够了。
国产办公软件WPS,单从功能上讲,WPS肯定是拼不过微软Office。但是WPS近几年探索出模板是一项重要的用户需求,所以做了稻壳儿在线模板库,通过提供海量的模板,让内容成为产品的一部分,增加用户的使用率及好感度。据调查显示,很多学生用户选用WPS的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WPS有免费PPT模板,用起来很方便。这就是把内容产品化,让模板库成为产品的一部分。
这年头,做什么都得有情怀,当然你不能装。重点是通过有逼格的情怀和用户产生共鸣。
比如印象笔记,官方说它的使命是打造人类的第二大脑,而不再是一个记笔记的工具。晨间日记工具,它的情怀是实现梦想,创造了自己人生的奇迹。Todolist产品,我们可以说这是用来管理纷乱的生活。
创造出这样一个有逼格的情怀之后,原本很简单平淡的产品功能也变得高大上,不仅仅让用户产生共鸣,更有一种坚持完成的使命感在里面,这种使命感会让用户提高主动使用产品的频次,对于黏住用户、提高产品DAU等运营目标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白崎的运营笔记《好产品是运营出来的》将在公众号baiqinote持续发布更新,欢迎订阅。
毕竟运营跟产品不一样,能拿出来讲的运营方法,都是无关紧要的,至于某老大讲到的“边缘切入、单点突破、做到极致”,即便你 深刻理解然后去实践,也是然并卵。
2年前整理了一个案例,关于工具类的产品“搜狗输入法”如何牛逼起来的,当然顿悟了一下。
谈品牌,谈产品,谈活动,谈公关,谈创新,谈场景……sohu好歹当时也是三大门户之一上市公司,论创意,论执行力,论资源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30万大奖,搜狗拼音打字月即将开始_Sogou 搜狗p>
搜狗携7大视频分享网举办网络视频广告赛
打出“李宇春”,超女:与其他输入法不同,搜狗输入法是第一款为互联网而生的输入法——它通过搜索引擎技术,将互联网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活”词库。网民们不仅仅只是词库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词库的生产者。正是由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使得搜狗输入法得以后来居上。当时正值超级女声最火的时候,最流行的关键词是“李宇春”和“张靓颖”。“以往的输入法都打不出这些词,我们把互联网词库引入之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跟进热点词库:搜狗输入法正式推出的时间是2006 年6 月5 日,过了4 天,德国世界杯就开幕了。一时间,伴随着网民的热议,罗纳尔多、齐达内、巴拉克、格罗索等足球明星的名字都进入了搜狗词库。这些热点事件和热词进一步提升了搜狗输入法的口碑,并在网民中传播了开来。
人工字库整理: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上内容丰富,但是却是鱼龙混杂。网友在发布内容时有意无意地会写出很多错别字,而搜索引擎把这些内容抓取之后,如果不加筛选地放入词库,就会产生大量的错误词语,错音错型的尤其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技术手段之外,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人工鉴别的办法来解决。为此,搜狗专门请了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刘媛尊带队整理词库,把几十万个词条一个个进行人工审阅和校对。这个工作从2006 年底开始,一直进行了3 个月,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被她翻了不知道有多少遍。“记得当时我们建了一个邮件列表,每天发送错词更新,就像非典时期的病例报告一样。一开始错词的数量每天有一百多个,到后来减少到了几十个、十几个、几个。”就是凭着这股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有的词条都被人工过滤了一遍。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邮件列表里已经连续一个星期都没有发现错误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竟然把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
2007 年4 月4 日,谷歌拼音输入法正式上线。不过,搜狗很快就发现,谷歌输入法涉嫌盗用搜狗输入法词库。随后,搜狗公布了双方拼音输入法的一些词库重词,不仅一些错词一模一样,谷歌输入法词库中竟然还出现了搜狗开发团队的一些生僻名字。很快,各家媒体都对“谷歌盗用搜狗词库”进行口诛笔伐,网民更是铺天盖地质疑号称“不作恶”的谷歌;4 月9 日,谷歌不得不在官方博客上向搜狗公开道歉。
通过这次事件,搜狗输入法一时间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得以声名鹊起。而对于搜狗来说,更重要的收获就是搜狐决策层对输入法的重视程度比以往高出了不少,不仅投入增加了好几倍,还将输入法上升到了公司战略级产品的高度。
搜狗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虽然用过搜狗输入法的用户都在交口称赞,甚至还有人上门送锦旗,但是搜狗输入法的用户拓展却并不理想。这也让搜狗研发负责人王小川感到非常疑惑:明明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搜狐也在很努力地使用各种资源做推广,为什么却没有用户?整个2007 年,这件事情都给王小川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
虽然动用了搜狐首页的广告资源,加上各种媒体的宣传,教科书级别的活动及公关运营,搜狗输入法的市场份额仍然只有可怜的2%。
而在很长时间之后,搜狐内部想要研究一下用户是怎么找到搜狐的,他们才吃惊地发现,搜狐首页流量的三分之一都来自于hao123。
王小川一开始认为程序写错了,于是又重新计算了一遍,发现还是如此。他认为hao123的代码写得糟透了,但它在中国创造了比自己大得多的奇迹。hao123的站长只有初中学历,这个网站一个月的收入是300万元,而搜狗的销售额一个月能达到50万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数字,“
这几乎颠覆了我们所有从美学到设计上的观念,原来你无论技术上多么优异,设计设计得有多好,都没用,
王小川决定亲自推广。他首先和各种下载网站合作,让他们将搜狗输入法的排名提前,保证用户可以很快地看到它。更重要的是,
他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安装渠道,这便是番茄花园。这是一款中国Windows安装量最大的盗版软件,他们集合了当年大量中国热门的应用软件,把它们一起捆绑在了番茄花园的Windows程序里,如果你安装了番茄花园,你也就自动拥有了这些软件
,让你的电脑迅速成为一个精装房,再通过这些软件商分享赢利,番茄花园一年可以赚2000万元。
很快,通过与番茄花园捆绑安装,2008年年终,搜狗输入法在市场上的占有量已经达到40%,而今天,这款输入法在中国的占有率达86.4%。
这次突破成为王小川战略上的转折点,也帮助他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的用户。在此之前,技术人员出身的王小川和所有产品经理一样,单纯相信只要有好产品客户自然会使用。
但现在王小川明白了,面对中国大量的草根用户,比起产品本身,推广和渠道可能更重要。
所以工具类产品的正确运营姿势不是选择搜狐首页,而是去下载站、装机光盘和各种能想到的渠道做推广。但是如果我对外宣称,我跟番茄花园合作通过盗版绑定的方式做运营,肯定有很多玻璃心的产品,或者圣母的评论家是接受不了,所以宁愿说成,“技术、产品、测试等)都是相当不错的”,也没有加一个渠道商务跟运营是不错的,因为这样“政治”不正确。
工具类APP一直以来都没怎么接触过,今年,终于有机会深度研究下了。下面我来说下我的理解。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工具类APP指的是可以解决某个问题的工具APP,比如解决看天气问题的墨迹天气APP,比如解决提醒问题的闹钟APP。
一是使用的欲望,二是使用的场景。做工具型产品一定要时刻追问使用者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想到打开你的产品,这个具体场景就是一切运营的基础。
需要定位清晰功能简单,的确能做到极致,用户上手即会。这里对于运营人员来说有两点需要去做:
比如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知乎,App以及网站内的BBS,留言板,微信客服号之类的。如此方便获取用户反馈,解决用户问题。
比如充话费打折,充爱奇艺打折等等权益,让用户感受到这个APP是很好的,用它可以省钱。
赚钱是刚需。签到赚金币等等会员体系的建设,让用户可以在APP里赚到钱,如此可以提升用户留存,提升活跃。
内容是提升留存的重要手段,浏览资讯是用户的刚需,所以为我们APP打造好的内容版块,是提升活跃的重要方法。
但工具产品由于功能属性太强,很难在社交媒体吸引到很多眼球,圈粉也不简单,很考验运营的创意和长期持续的内容产出。
前几年微博还有红利期时,找网红大V推广工具的获客成本极低,一个注册用户低至1-2块,当时很多网友看到博主推荐就单纯的去下载了。
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在产品在驻留时间方面有短板的前提下,必须通过社交功能加强用户粘性,进而曲线实现张向东说的长时间停留。比如,墨迹天气正在通过“时景拍照功能”打造摄影师社区,并且与微信对接,增加了朋友圈分享功能。
比如提醒APP,在很多场景里,都是2个人之间互相提醒的,那么这种就是具备社交传播属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把2个人链接起来。如此就可以实现社交裂变,病毒式传播。
工具类app大都不会只做一个产品,由于用户需求可不断细分,又会衍伸出新的需求,因此工具类app往往会在第一个“核心”app基础上,延展出大量的关联app,进而形成自己的矩阵。
猎豹移动的策略是在CleanMaster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手机管理工具,例如内存管理、电池大师等,将手机优化做精做细,在顶峰时猎豹移动可为CM系列的每款工具投入上百人,将体验做到极致。而美图公司除了美图秀秀这款“航母”app之外,围绕“美”还推出了其余十几款app产品。
尽管豆瓣、百度等非工具性应用也在做产品矩阵,但效果一般,相对而言,工具类app做矩阵更加容易,并且理由更充足:将用户需求满足到极致,在特定场景下用户总会在自家产品圈里,而且就算有人要抄,不大可能十多款都抄吧?
这里指的是你有很多好内容,分布在很多平台,曝光量很大。用户看到后,会主动分享,会来搜索使用你的APP。
内容裂变的优势是,用户对产品很认可。可以性价比很高的获取精准的优质用户,且留存也不错。
比如提醒APP,可以在提醒的场景里使用。比如催收,比如信用卡还款,贷款还款,开会提醒,上课提醒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定点去找一些团队合作,要么为他们定制服务,要么为他们提供免费服务但是可以带用户的那种。
比如提醒APP,基础的APP提醒不收费,但是如果短信和电话机器人提醒是需要收费的。这个时候就可以整合其余的权益,通过会员费来赚取部分收入。
如果客户价值高,则可以直接对客户收费,商业变现效率极高。典型案例,如广联达、金山办公、Atuodesk等。比如我们可以帮助一些企业进行提醒。
工具类产品在本身产品功能有效好用的前提下,获客不难,难的是提升用户活跃、留存以及自身盈利。
某相机app发布了一个叫AI测肤的功能,说是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检测用户的皮肤问题,预测出你的肤龄,最后给一个综合评分。不过继续往下拉,你就会看到系统会给你推荐的每一个护肤、化妆步骤所需要的产品。
与这款相机app一样,很多工具类产品都在尝试摸索一个健康且可增长的商业模式,虽然工具类应用拥有庞大的用户规模,市场和用户基数较大,但粘性不高,很多用户只在有特定需求时才打开使用,导致工具类产品无法大规模变现,这已成为业务发展的最大阻碍。正如某大佬所说:“工具类应用即便用户过亿,但由于用户间缺少网状关系,仍然构不成护城河。”
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速迭代发展,海量APP集中爆发,各种争夺用户时间的产品纷纷涌现。用户选择增加,注意力被快速转移。以前需要额外安装的工具应用,如手电筒、便签、天气等独立软件,既无法与内容型平台争夺用户时间和注意力,同时也面临着微信等超级APP的碾压,这必将导致大批工具类产品的要么淘汰,要么顺势升级。
对于工具类产品,我们通常有如下认知,工具只是产品初期的定位,后期发展势必需要“去工具化”;使用场景太过于局限,拓展空间有限,笼罩在这样的阴影下,几乎所有工具类产品都开始向着“平台化”的目标靠近,疯狂累积用户。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工具类产品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优势:工具类产品是解决需求最直观的产品形态,用户体验和技术功能是核心竞争力,所以,也许真正让人们感到焦虑的是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那些隐藏在产品外壳下的“伪需求”。
在互联网行业有一个公式:用户=流量=金钱,也就是说当一个产品聚合了用户之后,这个产品就会产生相应的商业价格,对于拥有海量用户的工具类产品来说,商业化需要注意两大核心要点:注重用户体验,不能榨取用户价值;提升流量变现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而数据可以让工具类产品在摸索变现之路上走得更顺畅,我们从以下2个方面来说明:
以乐秀(VideoShow)为例,作为一款工具型产品,用户粘性与使用场景有关,在用户达到一定量级时,为了提升产品粘性和用户的活跃度,乐秀团队尝试拓展使用场景——搭建社区平台,通过鼓励用户的分享行为,提高社区热度,让更多的用户在平台中找到“志同道合”的组织/社群,为产品和用户搭建情感链接,提高用户离开的成本。
考虑到上文中提到的“注重用户体验,不能榨取用户价值”,社区平台在产品中的层级需要慎重,如果放置在首页,很可能给单纯使用工具的用户造成干扰而流失掉。
通过粘性功能,可以快速衡量出查看社区板块用户的留存情况,为产品新功能的迭代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除广告收益,场景变现是很多工具型产品想要尝试却又如履薄冰的。在尝试的过程中就一定要遵循用户细分和灰度的方式,比如,推出一款防雾霾口罩,可以定向给北京的部分忠实用户推送,看购买转化率:
除了上文提到的案例,诸葛君也梳理了一些工具型产品转型最适合的路径,比如:
社交,已成为大部分非社交类APP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为社交可增加人与人的互动,在互动中自然会增加使用时长和频率。而如果这种互动频繁而且深入,还可以将用户沉淀固定在平台之上。对于用户忠诚度的培养也很有效。但是,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社交,强行社交只会伤害用户。比如支付宝进行了很多尝试,都没能让用户在支付宝上沉淀社交关系。
支付宝的蚂蚁森林从本质上来看,更像当年火爆的抢车位、开心农场等小游戏,让用户上瘾是重点,支付宝并没有开发出更多玩法,而且入口设置的比较深,但至少已经可以看到支付宝打算从轻量游戏入手曲线切入用户社交圈中的意图了。
内容,是伴随用户积累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比如炒股理财类产品,当你在时恰好看到一篇最新财经资讯或者某专家的选股建议,你会拒绝吗?所以,生产内容很多时候是用户的强需求。
此外,内容和社交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有内容无社交的是资讯平台,而资讯平台从长远来看是没有意义的,工具做新闻资讯,能做过今日头条吗?毕竟有更专业的资讯平台,可替代性太强,依然无法阻止用户流失;而只有社交没内容的是通讯工具,用户使用时长不够,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利的。
生产内容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增加用户使用时长,进而增加广告营收,对于天生有社交基因的产品,可先从社交做起;对于没有社交基因的产品,则可从内容做起,再过渡到社区搭建。内容+社交组合起来,才是增加用户粘性的“手锏”。
以小红书为例,产品初期只是一个内容社区,旨在培养忠实用户群。搭建电商平台,看起来有悖初心,但实际上,这将更深层次的挖掘到用户需求。用户浏览美妆攻略/护肤干货,就是为了购买到适合自己的且性价比高的,可以信赖的产品,而小红书就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所以,这是内容+社区形成后的一个很好的变现手段。
搜狗的王小川曾如是总结:工具产品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从工具切换到服务,他认为扳手在互联网时代不能仅仅只承担“拧螺丝”的需求,扳手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使用者可能会抱怨太磨手(假设市面上还没有手套),这时候扳手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具体使用场景开发保护手套,更好的满足用户使用场景。
企业,尤其是工具类产品,最值钱的资产大概就是用户数据,包括搜索数据,消费数据,社交数据,基于这些数据,也许可以搞出很多高ARUP值的事情。
引用互联网人Keso的一段评论:“互联网的神奇之处在于,一家生产锤子的公司,其价值原本可能只有几千万美元,可一旦它开始生产联网的锤子(我们姑且称之为锤子在线),价值立刻暴涨十几倍乃至几十倍。为了支撑一个10亿美元的商业模式,锤子的核心价值不能只是钉钉子,因为钉钉子无法获得足够的商业回报。”锤子只有采集并洞察用户行为数据,在合适的时间,以最佳的手段,将营销广告传递给最需要的用户群,将数据价值发挥到最大。
关于我们:诸葛io,智能化数据分析驱动低成本增长获客和用户留存。目前我们正在为互金/教育/新零售/保险/汽车等行业提供大数据整体解决方案并提供咨询服务。服务客户有:光明随心订、食行生鲜;人人贷、阳光保险、众安保险、平安;宝马、奥迪、大众、NEVS;饿了么;东易日盛等。
工具类的特点是用户粘性太小,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打造属于你用户的圈子,营造出一种人性化的氛围
工具类产品在颜值上一定要一马当先,这里的颜值可以包括UI设计,色彩搭配等等。因为工具类产品,颜值是对于用来说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了,产品与用户之间才会有更多的可能哟。
工具类产品,肯定是让用户拿来使用的。因此这里,建议可以采用体验式营销,就是聚集用户让用户体验,聚集地可以是社群,也可以是线下活动。这种聚集,如果产品体验不好,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收到用户真实的反馈,如果产品体验好,我们更加可以率先收获第一批的种子用户和口碑传播者。
当然,体验式营销,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产品一定要好。否则,在厉害的运营也很难把握其节奏和发展。
工具类产品需要流量和用户,因此可以去找一些能够聚集大量用户的行业或者机构去合作推广,为自己的产品引流。当然,我强调了一定要是相关行业,而且最好是在合作推广的过程中各有所得,没有利益伤害,否则的话很难达成长久合作推广。
因为工具类产品用户的停留时间不见得有多长,使用频率也不见得有多高,因此在保证其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开发一些增值功能,这样不仅仅可以增加用户的黏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产品本身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