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 M6米乐享誉欧洲的中国瓷器经典读本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9-06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创烧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欧洲的中国瓷器收藏史于1508年翻开了新的一页,那一年,葡萄牙的航海家们返回欧洲。他们乘着风浪,以极大的勇气航行至遥远的东方,抵达了那个时代水手们幻想中的未知国度,千里迢迢带回了诸多产品。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自然是中国瓷器。”(萨代尔)  16世纪至19世纪期间,中国瓷器远销欧洲,形成了常规贸易。中国瓷器不仅是具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创烧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欧洲的中国瓷器收藏史于1508年翻开了新的一页,那一年,葡萄牙的航海家们返回欧洲。他们乘着风浪,以极大的勇气航行至遥远的东方,抵达了那个时代水手们幻想中的未知国度,千里迢迢带回了诸多产品。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自然是中国瓷器。”(萨代尔)

  16世纪至19世纪期间,中国瓷器远销欧洲,形成了常规贸易。中国瓷器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具有观赏价值的陈设品,更是中国灿烂文明的载体。西方人是通过陶瓷开始认识中国、向往中国,进而与中国展开交流的。现在英文中“瓷器”和“中国”享有同一名字便是明证。

  18世纪,一股“中国热”的风潮席卷欧洲,王公贵族、文人学M6 米乐者,以及普通百姓都参与其中。瓷器这一引人注目的M6 米乐文化符号,自然成为了大家竞相追逐的对象,本书对此也有所提及。可以说瓷器为中国文化西传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几个世纪里,在欧洲人的眼中,瓷器的光洁表面彰显着中国人巧手之神奇以及文化之深厚。中国瓷器在影响欧洲的同时,也从欧洲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受到了西画的润泽,比如粉彩工艺就是中国画工受到西方艺术风格启发后创造的表现手法。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

  本书作者奥图·德·萨代尔(OttoduSartel)生于1832年,是19世纪法国著名收藏家和学者。萨代尔被瓷器这种美观精妙的器物所吸引,投身于瓷器研究,进而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翻译本书的过程当中,本人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对中国瓷器的热爱,他对中国瓷器如数家珍的描述,令人非常感动。

  《中国瓷器考》1881年出版,出版后在法国轰动一时。在此之前,18世纪、19世纪的欧洲学人出版了不少对于中国哲学、文学以及语言的研究性书籍,然而西人对于中国器物——尤其是中国瓷器这个文化载体的研究尚且寥寥,而本书的出版则填补了这份空白。作者因此于1882年荣获汉学届最高荣誉“儒莲奖”(PrixStanislasJulien)。本书也是“儒莲奖”获奖作品中少有的研究中国器物的著作。

  “笔者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希望可以根据年代先后顺序,为我们欧洲人所拥有的中国瓷器进行归类。”“我们的研究会以梳理王室和贵族的收藏品清单作为出发点。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视角,在这一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见证这一点:不同豪门望族的珍宝收藏中的确都有瓷器的身影。”萨代尔如是说。

  萨代尔在书中对中国不同时期的瓷器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考察,详细阐述了瓷器烧造的技术细节,介绍了瓷器的种类和纹饰主题。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还探究了东方瓷器在欧洲的传播历程,以及欧洲人对东方瓷器的仿制历史。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欧洲数位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及器物描述。可以说《中国瓷器考》在瓷器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价值。

  萨代尔生活在130多年前的巴黎,一生从未踏足过中国,因此在本书中难免会看到一些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是瓷器文化的错误理解。囿于时代、地域和传播方式,误读,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似乎难以避免。即便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它仍旧存在着。但是这种误读也为后学之士提供了发挥、弥补的空间,也让我们意识到文化传播存在的困难。

  本书涉及专业知识较多,我在翻译过程中虽然查阅了大量的瓷器专业书籍,力求做到最好,但是仍旧难免有翻译不当之处,希望读者们可以批评斧正。在翻阅、译文过程当中,我也渐渐地喜爱上了瓷器文化,培养出了一项新的爱好。本书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爱好一项事业,只有通过认真钻研才能收获恒久的快乐”,本人深以为然。认真的学习和了解是热爱的前提与基础。

  透过本书,读者可以看到几个世纪之前,中国瓷器在欧洲深受青睐的盛况。时空流转,我不禁时时想到如今中国文化的复兴事业面临的各种挑战。作为一名立志于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海外学人,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为中学西传开辟出新的道路,让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继续发扬光大。

  (《器成天下:中国瓷器考》[法]奥图·德·萨代尔著刘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