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时辰香计时器具M6 米乐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6-15
 中国自古有焚香的习惯,或为敬神礼佛,或为去秽除臭,是清雅与自然相通的一种诠释。若香制得均匀,燃烧时空气相对稳定,则焚香可以作为计量时间的一种方法。时辰香是非常有特色和适合中国华夏民族审美的一种计时的系统方法,中国古代时辰香计时器具主要有以下两类、若干种。  博山炉又名博山薰炉、博山香炉、博山香薰等,是中国汉、晋时期较为常见的焚香器具,多见青铜器与陶瓷器。博山炉炉体似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置有盖,

  中国自古有焚香的习惯,或为敬神礼佛,或为去秽除臭,是清雅与自然相通的一种诠释。若香制得均匀,燃烧时空气相对稳定,则焚香可以作为计量时间的一种方法。时辰香是非常有特色和适合中国华夏民族审美的一种计时的系统方法,中国古代时辰香计时器具主要有以下两类、若干种。

  博山炉又名博山薰炉、博山香炉、博山香薰等,是中国汉、晋时期较为常见的焚香器具,多见青铜器与陶瓷器。博山炉炉体似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置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炉下多置底座。器盖上山峦饰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炉或遍体饰云气花纹,或鎏金或金银错。于炉内焚香时,轻烟飘出,四周缭绕,造成视觉上山景朦胧、群兽浮动之美感。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自镂空的山形炉盖中轻轻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两京杂记》中曾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繁复精美,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

  博山炉以中国古代海上仙山象征传说中的博山而得名。“博山”实际上确有此地, 地处蓬莱以西的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境内, 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中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博山炉之名既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

  博山炉广泛出现在西汉时期,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米乐 M6可以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其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汉代人使用博山炉的三大功用:一是为迷信鬼神,烧香祈祷以达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居,燃香草可洁室除湿,怡人心脾;三是达官贵人有熏衣染被之习惯,用从国外输入的蕙草熏香衣被,以显尊荣华贵。北宋吕大临《考古图》中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代李白《杨叛儿》有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沿袭仿制。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等装饰。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博山炉和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的错金银博山炉最为有名。”错金银博山炉“高26 厘米, 1968 年7 月出土于满城汉墓,现收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其工艺精湛,器型似豆形,盖肖博山,通体错金。座把呈透雕三龙出水状,龙首顶托炉盘。炉盘装饰以错金流云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株小树点缀其间,刻画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在细部又加错金勾勒渲染,使塑造的景色更加生机盎然(图1)。

中国古代时辰香计时器具M6 米乐(图1)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用以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初称,又称熏球、香薰球、卧褥香炉。被中香炉的发明者传为西周镐京巧匠博恪,其擅长制作各种装饰品,产品华丽美观。博恪在80 岁时发明了一种可以放置在被褥间的香炉,内设机关,任你怎样翻转,香炉内盛放香料的部分却能始终保持平稳。

  关于被中香炉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司马相如所作《美人赋》。在唐代贵族的生活中,已经普遍地使用银熏球。1963 年在西安沙坡村出土的唐代银质被中香炉,球体外径50 毫米, 制作精细、镂刻雅致。1987 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大批金银器中,有两件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薰球(图2),其中一件直径128 毫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一枚银薰球。

  在物理学中,要使一个具有一定重量的物体不倾斜翻倒,最佳的方法是采用支点悬挂。银薰球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将香盂悬挂在两边各有一个轴孔的内持平环中,当内持平环呈水平位置时,香盂因自身重量,可以前后轻微晃动而不会左右倾斜翻倒。但仅用一个持平环是无法避免香盂向轴向方向倾斜翻倒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轴向再做一个较大的持平环,将悬挂香盂的内持平环悬挂在外持平环上,并使两环的轴孔正好垂直,轴心线 度。因此内持平环能避免香盂前后方向倾斜;外持平环则能防止香盂(包括内持平环)左右倾斜。盂心随重心作用,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无论薰球怎么转动,盂内的香料都不会撒出,可置于被中或系于袖中。银薰球的这种结构完全符合现代航空航海中使用的陀螺仪原理。

中国古代时辰香计时器具M6 米乐(图2)

  龙舟香漏是一种利用燃点香来计量时间的仪器,同时还兼备了定时响闹的功能。用龙舟香漏计时虽然精度不高,但简单易行,极适合民间使用,曾十分流行。

  仪器为一艘龙舟形的盛器上放着一至两根燃点着的香,香上横着数条两端系上金属球的线。每隔一段时间, 香便会烧断一条线,使金属球跌进下面的盛器,发出响声,报告时间。

  柜香漏与屏风香漏为元代郭守敬创制的计时仪器,供皇室日常使用, 香被巧妙地安置在立柜或屏风之中,以点燃香篆的形式来计时。郭守敬把香放入柜中,大抵是为了保持燃烧时空气流的稳定,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

  屏风香漏是把香篆放置在屏风上的一种设计。屏风香漏的使用则兼有计时和敬神的作用,齐履谦言“以备郊庙”,则是指其为皇帝祭神、祀祖时,放在神庙中使用的。

  南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一“晷漏四法”条记道:“铜壶、香篆、圭表、辊弹。”香篆又称印香、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其为用模具将香粉压制成特定的(“连笔”的)字型、图案或花样,点燃后循序燃尽。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因把香制成曲折盘蛇形, 有如篆字, 故称香篆。

  宋代洪刍《香谱•香篆》中记有:“(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于饮席或佛像前, 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宋代洪刍《香谱•百刻香》中记:“(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昼夜已。”宋代熙宁年间出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午夜香刻”。宣州石刻记载:“穴壶为漏,浮木为箭,自有熊氏以来尚矣。三代两汉迄今遵用,虽制有工拙而无以易此。……熙宁癸丑岁,大旱夏秋无雨,井泉枯竭,民用艰饮。时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晓,又增置午夜香刻如左:福庆香篆,延寿篆香图,长春篆香图,寿征香篆。”

  香篆成为古代生活的一部分表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多为提及,如唐代白居易《酬梦得见戏长斋》诗有:“香烟朝烟细,纱灯夕焰明。”唐代王建《香印》诗云:“闲坐印香烧,满户松柏气。”五代冯延巳《鹊涵枝》里描写为:“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宋代张孝祥《蓦山溪》词中有言:“绣工慵,围棋倦,香篆频销印。”清代纳兰性德的《清平乐》词中有:“寂寂绣屏香篆灭,暗里朱颜消歇。”

  唐宋时人点香计时,以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质印盘里,一般成篆文“心”字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

  中国古代香篆之最高阐释为,用模具将香粉压制成图案后,其上覆纸,颠倒模具,撤模具,香粉以图案型铺在纸上,把纸放在水面,纸沉,而如篆字图案的香粉末依然在水面。燃香--中国古代水面上的计时钟,非常清雅美好。

  以更香为例,更香是用于计时的特制的一种香。计时是在香上标出刻度,根据燃点后香的长短,来计算时间的长短与迟早。在香燃烧时如果空气的流动相对稳定,香的制造又均匀,那么每柱香燃烧的时间大致上是相等和相对恒定的。在实际的计时过程中,一般将香做得很长,然后将其盘起来,有的甚至可以长到燃烧几天至几十天。有的更香在某时某刻的地方挂上一个小金属球,当香燃烧到这个地方,金属球就会掉到承接在下面的金属盘中,发出清脆的响声,似于今日闹钟的功用。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