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电器件领军企业,聚焦三大主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联创光电于 1999 年 6 月设立,由三家军工厂整合而成。公司设立之初,依托军工厂的技术资源,主营 LED 器 件、背光源和线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1 年, 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公司国有性质变更为非国有,完成股权改革。近年来,公司执行 “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战略,正逐步剥离线缆、背光源等低盈利能力业务,聚焦智 能控制器、激光和高温超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传统业务加速瘦身,聚焦智能控制器、激光及高温超导三大重点优化业务布局。近 年来,背光源和低端线缆业务的市场收窄,业绩不佳,公司正逐步剥离相关资产,将业 务中心放在智能控制器、激光产品和高温超导三大业务板块。公司的智能控制器产品从 高端家电智能控制器拓展至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领域的智能控制器、高端光耦等。
业务经营主体华联电子深耕智能控制器近四十年,于 2017 年在新三板上市。激光产品系 列由公司与我国中物院十所合作成立中久激光经营,公司将中物院十所的先进激光技术 科研成果产业化,现已具备国内功率最高的泵浦源和高质量光纤激光器生产能力,目前 激光武器“光刃Ⅰ”已通过验收,等待列装,“光刃Ⅱ”也已临近验收。。公司是全球唯一的高温超导感应设备供应商,在该领域构建了极高的技术壁垒。目前主要由参股子公 司联创超导经营,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非磁金属热加工领域,未来将向金属熔炼,晶硅 生长炉等领域拓展业务。
股权结构稳定,公司总裁伍锐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江西省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持有 公司 20.81%的股份,公司的总裁伍锐通过江西省电子集团间接持有公司股份,是公司的 实际控制人。吉安市国资委的全资子公司吉安鑫石阳实业有限公司持有公司 2.5%的股 份,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公司采用股份公司与子公司矩阵式战略管控的经营管理架构, 实现股份公司战略管控、子公司灵活经营的模式。公司共控股 24 家公司,联营 4 家企 业。
权益收入支撑转型期利润,三大产业构筑公司未来业绩新增长极。公司目前处于转 型期,参股宏发电声获取的权益收入是目前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智能控制器,高温超 导业务和激光业务正在快速贡献收入与利润,是公司未来最主要的看点。这三个业务处 于规模较大的增量市场,公司在这三个业务领域也取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能够进一步 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传统业务领域,公司间接控股的联创致光是背光源业务的营业主 体,联创电缆科技和联创电缆等子公司经营公司线缆业务,目前公司正加速布局剥离这 两块业务中盈利较差部分,精简业务结构提高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有序调整业务结构,业绩表现稳健。公司正在有序调整收入结构,背光源收入逐步 减少,高毛利润的激光业务表现突出,稳定了利润表现。重点布局的智能控制器是业绩 支柱,近三年营收占比 40%以上,2021 年营收同比增长 30%。随着激光业务迎来放量 期,高温超导设备订单量持续增加,同时公司加速剥离盈利能力较差的线缆和背光源业 务,未来公司业绩可期。公司 2022 前三季度实现了 29.7 亿元的营收,同比下降 8.9%, 主要由公司线缆板块业务收入计提遵循的会计准则由“总额法”变更为“净额法”造成。 公司业务转型加速,盈利能力逐步提升,2022 年前三季度实现 2.68 亿元的归母净利润, 同比增长 7.51%。
剥离低附加值传统业务,聚焦主业提升盈利能力。公司传统产业盈利较弱,目前公 司正在推动相关业务出表。公司从 2019 年开始逐步加速业务转型升级,剥离低质资产, 公司的盈利能力逐步得到优化。2020 年后,公司的归母净利率和毛利率都稳定上升,财 务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持续降低。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处于高位,重视研发巩固重点业务 的技术壁垒,进一步提供公司盈利能力。
加速三大重点产业产能扩建,为长期业绩增长蓄力。智能控制产业方面,华联电子 的新产区于 2022 年 9 月竣工。该产区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占地 80 亩,规划年产值 30 亿元。新产区提高了公司高端产品的产能,其主要产品为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器、高效 电机变频驱动智能控制器和高端光耦合器。激光产业方面,中久激光 3.5 亿元产能已处 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其中,约 2 亿元订单已完成生产并交付,剩余订单预计在 2022 年 年底前完成生产并交付。超导产业方面,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已经量产,2022 年底产能达 50 台,现有在手订单已超 50 台。2024 年预计产能 100 台。未来一年内,公 司将在铝加工产业集中的地区设立超导产业园。
股权激励政策稳固核心团队。公司于 2020 年通过了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核心团队 共 1200 万股限制性。授予对象不仅包括董事长和总裁,还包括 17 名核心管理和技 术人员。授予价格为 11.26 元/股,以公司业绩的高水平增长为解锁条件,稳固核心团队, 推动公司管理和研发水平的提升。
激光器是激光的发生装置,泵浦源是其核心器件。激光器有三大功能部件:泵浦源、 增益介质、谐振腔。泵浦源、谐振腔、增益介质分别起到点火、放大、助燃作用。泵浦 源(激励源)为增益介质提供能量激励;增益介质(也称为工作物质)吸收泵浦源提供 的能量受激后产生光子从而生成并放大激光;谐振腔是光子特性(频率、相位和运行方 向)的调节场所,通过控制腔内光子振荡来获得高质量的输出光源。根据增益介质的不 同,激光器可以分为固态(含固体、半导体、光纤、混合)、液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等。 其中,半导体激光器还可以作为固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等其他激光器的核心泵浦光源,完成电能到光能的转化。
激光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科研与军事市场潜力大。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6- 2022 年全球激光器总收入从 107.5 亿美元增长至 193.1 亿美元,CAGR 为 10.3%,整体 保持稳定增长。激光器可广泛用于工业加工、光通信、科研军事、医疗美容等下游应用 行业。在科研与军事市场主要应用于基础研发,如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等,以及新兴和现 有军事应用的激光器,如测距仪、红外对抗和定向能武器研究等。单边主义、贸易战等 不安定因素长期存在,各国的军事安全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尤其是以激光器为核心的高 科技军工产品将保持高速增长。Strategies Unlimited 的统计显示,2021 年全球激光器在 科研与军事领域的规模达 29 亿美元,2017-2021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3%。
高功率激光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高功率激光器产品是我国未来国产替代重要发力 点。据 Strategies Unlimited 预测,2019-2025 年全球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市场规模将 从 16.4 亿美元增长至 28.2 亿美元,CAGR 为 9.4%。其中,用于固体激光器泵浦源的市 场规模将从 4.3 亿美元增长至 7.3 亿美元;用于光纤激光器核心器件的市场规模将从 4.4 亿美元增长至 8.3 亿美元。以光纤激光器为例,我国 1~3kW 和 3~6kW 的中小功率光纤 激光器基本实现国产替代,6~10 kW 和 10 kW 以上的国产化率水平分别为 51% 和49%,未来几年国产替代空间大。
无人机“黑飞”带来重大的安全威胁,推动反无人机市场急剧增长,主要为军事国 防应用。商业无人机被不法分子甚至用于非法侵入限制区域,进行、炸弹 袭击、投递放射性元素、非法贩运等违法活动。2018 年俄罗斯驻叙利亚军事基地发生 4 起小型无人机编队袭击事件。在军事方面,无人作战系统已成为空袭作战不可替代的新 发展方向,对军事行动产生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无人机攻击事件导致了市场对安全的 需求。据 Polaris Market Research 预测,2021 年全球反无人机市场规模 8.43 亿美元,预 计在以 2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29 年达 57 亿美元。军事国防、商业、政府分 别占据反无人机市场应用的 58%、25%和 13%。
直接摧毁类系统占无人机反制系统超 9 成,其中激光武器为最优选择。目前无人机 反制系统主要有三类:检测控制类、干扰阻断类和直接摧毁类。监测控制类,主要通过 劫持无线电控制等方式实现;干扰阻断类,主要通过信号干扰、声波干扰等技术来实现; 直接摧毁类,包括使用激光武器、用无人机反制无人机等。据 Grand View Research 数据,直接摧毁类系统占反无人机系统的 91.4%。由于小型无人机出没环境的特殊性,相 比于导弹技术、微波武器技术和常规火力毁伤技术,战术激光武器具有精度高、速度快、 效费比高、抗电子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成为反 “低慢小”低空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
依托九院十所科研成果设立中久激光,推进顶尖科研成果产业化。中国工程物理研 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九院十所)主要从事高能激光与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高功率 半导体激光器与先进全固态激光器研发等工作。2019 年 11 月,公司与九院十所合作, 成立中久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其中九院十所作为技术方将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作价入 股,作为首次出资的知识产权项目有高亮度尾纤半导体激光泵浦源技术(专利 8 项、工 艺技术 3 项、图集 1 项)和 2kW 光纤激光器驱动电源技术(61 个图样和技术文件)。
并 设全资子公司中久光电,重点服务军工、科研、特装等行业优质客户。2021 年公司成功 将九院十所科研成果产业化,泵浦源和激光器产品于 2022 年实现业绩迅速增长,截止 2022 年 9 月底,销售收入突破 1.5 亿元,三季度产品净利率超 25%,整机产品激光武器 光刃Ⅰ于 2022 年完成验收,等待列装;整机产品激光武器光刃Ⅱ完成研制并临近验收, 目前产线 亿元产能已经满产运行。
公司聚焦高功率激光产品,上游部件全面国产,客户主要面向科研院所与军方。公 司核心产品包括泵浦源(器件)、光纤激光器(集成)和激光武器(整机)。公司以十所 技术为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泵浦源芯片采购于长光华芯与其他研究所,已实现零部 件全面国产化。作为技术支撑方的九院十所形成了大功率叠阵泵浦源、泵浦激光增益模 块、高亮度尾纤 LD 泵浦源等三大系列产品,实现了大功率半导体激光核心部件全自主 化,其光纤泵浦源产品相比于同业其他产品具有更高的亮度和光纤效率。2021 年公司实 现 400W 大功率泵浦源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与量产交付,预计今年突破 600W 泵浦源, 明年研制 800W 产品。1500W 窄线宽保偏光纤激光器完成产线搭建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厚积薄发,迎来盈利向上加速起点,产能扩张蓄力长期成长。2022 年公司激光武器 整机光刃一顺利实现销售,激光业务产能快速释放,产品订单数量高速增长,目前 3.5 亿元产能已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2022 年首三季度公司激光系列产品实现营业收入 1.56 亿元,归母净利润 0.37 亿元,该项业务实现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公司一方面布局产能 加速扩张,计划于 2024 年激光系列整体产能扩张至 10 亿元,另一方面正加速筹备激光 系列产品出口许可证,打开业务天花板,蓄力长期成长。
超导现象是指导电材料在低温环境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现象,按 照临界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超导现象指把某种材料降到某个特定温 度以下的时候,电阻突降为零,同时所有外磁场磁力线被排出材料外,材料同时出现零 电阻态和完全抗磁性,这种状态下,即为材料进入超导态。按照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可 以将超导体分为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临界温度低于 25K~30K(-248℃至-243℃) 超导体为低温超导体,临界温度高于 25K~30K(-248℃至-243℃)为高温超导体。
低温 超导材料一般都需在昂贵的液氦环境下工作,液氦制冷的方法昂贵且不方便,故低温超 导体的应用长期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更多应用于核聚变工程、核磁共振等领域。高温 超导材料因为临界温度的提高,可以在液氮环境中工作,工业液氮制冷已经非常成熟, 一吨液氮的价格稳定在 1 千元以下,适用范围广且价格低廉,在 2000 年 YBCO 第二代 高温超导带材问世之后,高温超导得到了实质性发展。
高温超导目前主要应用于金属加工成型领域,由于其超导特性产生磁场无损耗,相 较于传统加热方式具备损耗低、透热性好等优点,未来有望大规模替代传统加热设备。 感应加热是利用电磁感应的方法使被加热的材料的内部产生电流,依靠这些涡流的能量 来为金属加热。高温超导加热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加热方式存在多重优势: 1) 高能效:传统感应加热方式利用交变的磁场在静止坯料中产生感应涡流,实现 坯料加热。因为集肤效应,产生的涡流主要分布在锭料表面,锭料的幅向加热 效果的均匀性不佳,且铜圈自身会因为电阻产热,铜线%,拉低整 体的能效。超导直流感应加热采用的接近零电阻的带材,在超导直流感应加热 技术中,超导线圈中功率损耗可忽略。
2) 高穿透、高均匀、高品质加热:高温超导设备可以通过调整锭料的速度和增大 磁场的强度,增大涡流效应的透入深度以实现更均匀的幅向温度,相对于传统 加热炉可以得到更深入、更均匀的轴向温度分布,使得加热更有效率。 3) 可实现梯度加热:高温超导设备可以通过改变磁场的密度来进行加热温度的分 布,进行梯度加热,实现不同部位的加热需求。 4) 加热时长更短:传统工频炉加热到 200 度需要 24 个小时,而超导加热只需要 8 分钟,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综合国内外超导感应加热设备市场需求看:一台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可以替换 2 台传统工频炉,以每台挤压机配套 1 台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计算,国内高温超导感应 加热设备替换容量约为 4500 台,仅设备替换市场空间就近千亿元。
公司具备全球唯一的兆瓦级感应加热设备生产能力,产品技术遥遥领先。目前全球 仅有德国和韩国各有一台工业级超导感应加热装置,分别为 720kW 和 300kW。这些设 备的工业生产效率远落后于公司的产品。公司的设备功率是其他产品的 1.5 倍以上;可 加热铝锭的最大直径是韩国设备 1.9 倍,是德国设备的 2.5 倍;可加热锭坯的长度为韩 国设备的 2.14 倍,为德国设备的 2.17 倍;产能是韩国设备的 3.9 倍,是德国设备的 2.6 倍。工业生产效率上的巨大差异,保障了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
公司的超导业务板块由参股子公司联创超导作为营运主体。联创超导成立于 2019 年 6 月,主要股东有江西省电子集团,联创光电和高温超导核心研发团队成立的有限合 伙制企业赣州智诺嘉企业管理中心。联创超导聚焦于高温超导强磁场低频感应加热设备、 基于高温超导磁体系统的高端电工装备等研发、设计及生产制造。现阶段,公司的主要 业务领域是铝、铜等非磁金属的热处理环节。
高温超导设备行业壁垒较高,公司设立专利障碍,加深技术护城河。高温超导加热 技术前景广阔,但是相应的进入难度同样很大。联创光电作为全球领先的高温超导感应 设备供应商,构建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已申请获批 43 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17 项,形成了全方位自主性的知识产权体系,并将已获权的中国专利通过 PCT 进入国际 专利,扩大保护地域范围。并且由于公司早在 10 年前就开始布局,进行技术团队、生 产团队的培养,以及研发过程、关键技术的摸索、试错过程以及研发投入,即使有后来 竞争者,也必须付出高额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
优化销售模式助力公司迅速开拓客户群,节能认证落地进一步刺激下游客户产品 需求。公司高温超导设备主要采取三种销售模式,直接销售、租赁和能源管理模式,其 中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指客户不需要一次性支付设备购买费用,但使用设备生产中节 省的电费需要和公司分成。这一销售模式减缓了客户的现金流压力,提高了客户接受度, 有助于公司新产品迅速开拓下游客户群,目前公司高温超导设备近 80%通过能源管理模 式销售。公司高温超导设备成功通过“上海市节能减排产品”专家评审,后续全国各地 企业购买公司设备均可以依据地区政策和设备价格获取节能补贴,如广东省各地可给予 设备额 20%-30%不等的补贴,且部分省市县区的扶持政策可以叠加实施,实际补贴 总额最高地区可接近设备额的 40%。
供应中铝集团的首台设备交付仪式顺利举行,公司设备迎来高曝光度,订单量加速 上行。2021 年末,国际首台大容量超导感应加热器正式交付中铝东轻,主要应用于军工 和高端航空铝材。2022 年投入生产,验收节能效果显著。2022 年 9 月 26 日,公司和中 铝集团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一同于哈尔滨举行产品验收仪式,同时本次活动助力公 司收获其他意向客户订单。2022 年 11 月 4 日,公司与广亚铝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首台设备预计 2023 年 1 季度交付广亚。后续协助广亚铝业对公司现有及未来新增铝挤 压、锻压生产线进行全面节能技改,预计需求设备不低于 30 台。
产品矩阵加速完善,提前布局产能扩张蓄力长期成长。公司规划布局单工位、双工 位、四工位、八工位的超导加热装置。每台设备的使用寿命在 25 年左右,公司目前销 售产品以单工位产品为主,明年重点打磨多工位产品,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公司目前超 导设备产能在 50 台左右。后期公司计划在铝产业集中的区域附近布局超导产业园,预 计在年内完成选址明年开工投建,最终计划在 2025 年实现年产能 200 台的目标。
布局高温超导技术向其他应用领域拓展,打开高温超导设备天花板。在铝加热应用 领域积累行业经验后,金属熔炼这一高能耗工艺是公司的下一个业务发力点。金属熔炼 一般每五年内更换 50-60%,有望实现每年 400-500 亿元的市场替换规模。晶硅生长炉业 务是公司下一个布局重点研发突破的领域。晶硅生长炉是晶硅的制造设备,低温超导磁 体已在晶硅生长炉中有所应用。但低温超导需要液氦作为耗材,成本难以控制。2021 年 全球晶硅生长炉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800 亿元。在此领域超导感应加热逐步替代,预计 将达到每年 200-300 亿元的市场规模。
智能控制器是电子设备的“中枢控制核心”,硬件核心是 MCU 芯片/DSP 芯片。智 能控制器是在仪器、设备、装置、系统中为完成特定用途而设计的计算机控制单元,一 般以微控制器(MCU)芯片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为核心部件,通过置入相应 的计算机软件程序以完成某些特定的感知、计算和控制功能。
AIoT 中游核心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用电器、电动工具等领域。上游原 材料主要有 IC 芯片、PCB 板、晶体管、电容电阻等元器件。智能控制器生产所需的原 材料较为分散,智能控制器厂商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较低,有较大的选择空间。部 分电子元器件已实现国产替代,但高端领域的 IC 芯片、PCB 等产品仍依赖进口。下游 应用广泛,2020 年在中国市场中五大应用场景占比为 68%。汽车电子的市场占比最高, 为 24%,其次分别为家用电器 16%和电动工具及工业设备装置 13%。
汽车电子控制器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控制中枢。汽车中单功能的电子控制单元也被称 为 ECU,ECU 可以在大量传感器、电源及通信芯片以及执行器等零部件的配合下实现 对汽车状态的操控。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升级,带动汽车电子控制器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汽车在智能化、 网联化升级趋势下功能单元不断增加,从而带来 ECU 数量提升,中短期来看,将带动 单车汽车电子控制器数量及性能提升。从长期来看,ECU 数量的增加会降低传输效率, 目前 ECU 分布式架构将逐步向 DCU 域集中式架构发展,这也将驱动汽车电子控制器技 术升级、价值量提升。据麦肯锡预测,汽车电子控制器未来市场规模有望在 2025 年增 长至 1290 亿美元。
家电智能化升级拉动智能控制器需求高增长。伴随居民生活水平及智能家居市场认 知度的双重提升,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智能家居市场发展。 目前中国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市场处于场景增长导向阶段,市场体量将迎来快速增长。据 艾媒咨询预测,2022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 2175 亿元,2016-2022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23%。随着智能家居产品类别不断丰富,下游智能家居领域内细分市场规模急 速扩张,为智能控制器催生更多确定性需求。智能控制器是智能家居的核心部件,智能 家居的兴起将成为拉动家电智能控制器需求增长的强劲动能之一。
终端产品智能化驱动智能控制器需求增长。随着中国电子工业与物联网的高速成长, 产品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智能控制器的下游空间被进一步打开,增长前景广阔。据 Frost & Sullivan 估算,2024 年全球智能控制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1.96 万亿美元;中国市场 这一数据将达 3.81 万亿元,2018-2024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3%,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智能控制器下游应用众多,各家厂商均有专注的细分领域。国内第一梯队包括拓邦 股份、和而泰,此类公司控制器业务起步较早,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先发优势;第二梯 队有朗科智能、和晶科技、华联电子(联创光电子公司),规模中等,具有较好成长性。 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智能控制器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头部厂商的高额营收足以支 持其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拉开与众多未上市的中小企业的差距。
公司智能控制器业务通过控股子公司华联电子经营,是公司支柱业务。华联电子 (872122.NQ)目前在新三板上市,正在筹划由新三板转板至北交所上市。华联电子是 国内最具实力的智能控制器和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研发与制造企业之一,主营智能控制器、 智能显示组件和红外器件及其它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领域涉及家居、 商用、汽车电子等。智能控制器正从高端智能家电逐步向工控、汽车电子领域拓展,同 时公司产品品类横向拓张,布局高端光耦,目前出货量全国领先,正强势引领高端光耦 国产替代。
华联电子快速发展,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实现稳定高增长。2022 年,华联电子受家电 市场需求疲软影响,智能控制器营收略有下滑,公司重心向更高附加值汽车用智能控制 器转移,归母净利润稳步提升。2021 年,华联电子营业收入为 20.3 亿元,同比增长 29.3%, 2016-2021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5.7%;2021 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 1.1 亿元,同比增长 22.5%,2016-2021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2.2%。
公司智能控制器产品主要应用于高端智能家电客户涵盖国内外一线知名厂商。公司 的智能控制器产品包括冰箱控制器、空调控制器、洗衣机控制器、汽车继电器控制器等, 涵盖家电、工控、汽车电子等多领域。公司已积累包括伊莱克斯、ArcelikA.S.、A.O.Smith、 格力、美的、江森自控、林德叉车、宏发、开利等在内的数十家国内外家电、新能源汽 车制造和工业控制服务的全球优质客户。
技术、客户、产能共振,助力公司开拓智能控制器在汽车领域应用。1)技术方面: 公司在高端智能家电领域积累了产品防水、抗震技术经验,助力公司顺利突破汽车领域 产品技术壁垒。2)客户方面:联创光电持有国内继电器龙头宏发股份主要业绩来源宏 发电声20%的股份,2021年,宏发在全球汽车继电器市场份额达14%,位居全球第二,客户涵盖国内外知名客户,华联电子的汽车用智能控制器产品通过向宏发供货, 顺利切入知名汽车厂商供应链。
3)产能扩张: 2022 年 9 月 3 日,厦门华联电子(翔安)工 业园正式竣工,智能控制器年产能达 30 亿元,规划逐步投产至 2024 达到年产值 30 亿 元,其中新增产能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器、高效电机变频驱动智能控制器、高 端光耦等产品。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已经成功进入汽车电池管理、底盘和车身等环节, 提供充电器、继电器驱动、踏板控制器、空调及汽车冷链控制等产品或解决方案。
光耦市场基本由国际巨头垄断,公司布局高端光耦引领国产替代。光耦合器的基本 原理是以光作为媒介来传输电信号,通过电-光-电的转化,起到输入、输出、阻隔的效 果。2020 年全球光耦市场规模为 16.9 亿美元,据 QYResearch 预测,2027 年将达 24.9 亿美元。目前中国大陆厂商市占率不足 3%,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华联电子重点布局高 速光耦单品,广泛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工业变频器、国网电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 和充电桩等场景。公司聚焦高端光耦产品抢先布局,填补国内空白,充分受益于国产替 代的机遇。2021 年公司光耦订单突破 2 亿元,高端高阶光耦出货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已进入头部客户的重要供应链体系,逐步积累了超 50 家相关应用行业的企业客户。
核心假设与拆分: 智能控制器业务:公司智能控制器正从高端智能家电逐步向工控、汽车电子领域拓 展,同时公司产品品类横向拓张,布局高端光耦,继续扩充产能,未来该领域将会继续 稳定增长。我们预计公司该板块 2022-2024 年收入为 20.2/24.9/28.5 亿元,同比增速为 1.2%/23.3%/14.4%。该板块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提升汽车电子、高端光耦占比,自建厂 房减少费用支出,我们预计公司毛利率将稳步上升,预计智能控制器业务版块 2022-2024 年毛利率为 17.5%/18.0%/18.3%。 背光源及应用产品:近年来,背光源市场收窄,业绩不佳,公司已逐步剥离相关业 务。公司今年将盈利能力较差的消费电子背光源相关资产整体剥离出表,聚焦核心主业。
我们预计公司该板块 2022-2024 年收入为 7.7/5.4/5.9 亿元,同比增速为 -32.0%/-15.0%/- 5.0%。该板块产品背光源业务受消费电子行业影响,毛利率较差,公司在逐步剥离盈利 较差的业务,保留盈利质量较高的工控、车载等背光源业务,我们预计公司毛利率将稳 步提升,2022-2024 年毛利率为 5.0%/10.0%/11.0%。 光电线缆业务:公司光电线缆业务持续亏损,陆续剥离光缆、铜丝加工、电力缆等 等非重点业务,2022 年收入因中标业务大幅上升,未来公司将会继续压缩该板块的业务。
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光电线 亿元,毛利率仍然会继 续下降,分别为 16.6%/14.5%/13.0%。 激光及微电子元件:公司具备国内功率最高的泵浦源和高质量光纤激光器的生产能 力,公司与九院合作的激光武器将成为盈利主要来源,产能扩张蓄力长期成长,业务收 入迎来加速期。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激光板块营收分别为 3.3/5.5/10.2 亿元,同比 增速为 166.8%/67.8%/85.2%,公司高毛利率激光武器形成规模化量产销售,毛利率将会 逐步提高,分别为 41.0%/43.0%/43.5%。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